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要回顾了《沉积学报》创刊二十年对中国沉积学发展所产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编辑部 《地质论评》2018,64(4):6404894-6404894
正在中国科协和财政部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的大力支持下,在第39届编委会和编辑部的共同努力下,《地质学报》英文版学术水平、国际读者群、国际影响力连年提高。现被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和网站收录,在Wiley-  相似文献   
3.
杜芳娟  周越  庄淑蓉  叶仕安 《地理学报》2019,74(11):2243-2259
西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现象一直为国内外地理学者所关注。通过对《地理学报》创刊以来85年间西南地区研究的载文分析,可以管窥其研究脉络,并予未来研究以启示。结果表明:① 232篇论文囊括了地理研究的若干主题,但以地貌、气象气候、综合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发文量最大,而城市、民族、交通、健康则关注较少;② 研究经历了传统区域研究、任务带学科、承上启下和多元化发展4个阶段;③ 论文在数量和内容上的阶段性变化,既受国家时事格局影响,也受地理学科研究范式发展变化影响;④ 《地理学报》有关西南地区的载文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无论是在学术视野还是研究方法手段上,区域的自然、人文、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等诸多研究都站在了学术研究前沿,代表了学界对西南地理的研究情况;⑤ 但西南地理研究论文增长速度远赶不上《地理学报》载文量增长,外来研究机构占比很大,本土力量弱;相较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研究也少而弱。可见,西南地理研究当从新区域地理视角重新审视这一地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边界的接触与冲突和区际的联系与竞争,继续成就西南地区重要的地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俊 《测绘学报》2017,46(10):1219-1225
提出了测绘科技发展特别关注的4个领域:一是将测绘服务领域从地球表面向多维空间(赛博空间)扩展;二是将测绘产品为人服务向为智能机器人服务的方向延伸;三是主动与文化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若干层面靠拢,提高地图的文化内涵;四是测绘科技和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已提上日程,各方面要有突破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王铮  朱艳硕 《地理学报》2014,69(8):1069-1076
本文回顾并且评述了过去80年《地理学报》的载文历史,发现它刻画了中国地理学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即:1934-1948年的艰难探索的近现代地理学的形成阶段,1949-1966年的地理学发展中的科学化和应用化兴起阶段,1978-2000年的地理学繁荣的百花齐放阶段,2000年后的地理学自主创新突出的大发展阶段。《地理学报》当前的载文反映,中国地理学日益国际化,今后的发展是不仅需要融入世界地理学的发展,而且应该成为具有中国文化引导国际地理学发展的期刊。  相似文献   
6.
中日地理学者的论文写作年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云刚  刘冠娜 《地理学报》2009,64(8):1019-1024
以2000年以来的《地理学报》中英文版论文为例,分析了中国地理学者的论文写作年龄特征,包括平均写作年龄、论文写作主体年龄段、高峰期年龄等等,并以日本《地理学评论》为参照,分析了体制环境因素对地理学者论文写作年龄和周期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地理学母语论文的写作主体是40岁左右年龄段的学者,而英文论文的写作主体是35岁左右年龄段的学者。中国地理学者的母语平均写作年龄要高于日本,但英文论文作者的平均年龄则低于日本,这种差异反映了中日两国在科研管理制度及理念上的不同。在概括分析了两者差异后提出了对中国地理学的学科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7.
从《地理学报》创刊85年载文审视中国地理学发展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书金  刘昌明  袁振杰 《地理学报》2019,74(11):2209-2229
在《地理学报》创刊85周年之际,采用Citespace可视化为特征的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1934-2018年《地理学报》4129篇载文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分析其1934-1949年创办时期、1950-1966年转型时期、1978-1995年成长时期以及1996年以后的创新发展时期4个不同时期出版的学术论文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和机构发展。《地理学报》历年载文所体现的主题脉络持续变化、知识演进的不断前推、历史热点的交换更替以及载文机构的全面发展都充分体现出地理学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自我革新力和蓬勃生命力。研究分析发现,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和生态环境学在《地理学报》发展的不同时期都起到了重要引领作用。虽然4个主要领域的研究热度长盛不衰,但也大致经历了由自然地理向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举,再向人地环境系统的交叉综合。其过程呈现出四大转变,即:① 研究视角的转变:迈向综合、交叉和融合的地理学研究;② 研究内容的转变:从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到人地综合系统耦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③ 研究范式的转变:迈向理性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融合;④ 研究方法和技术的转变:从田野观测和数字模拟到多源时空监测和耦合模拟。在此基础上,中国地理学者应进一步健全研究理论体系,改进研究范式,不断夯实地理科学的内核,并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吸收、引进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增强共识,走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冲绳海槽D-086孔颗石藻化石的研究,自下而上划分出三个颗石藻化石组合:Gephyrocapsaaperta-G.oceanica组合,Gephyro-capsaericsonii-Coccolithuscrassipons组合,Emilianiahuxleyi-Gephyrocapsao-ceanica组合;划分出E.huxleyi带和E.huxleyi高峰带的界线;每一个颗石藻化石组合代表一个气候期,它们分别与标准气候期的玉木亚间冰期,晚玉木冰期和冰后期相当。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地理学报》复刊15年来的编辑方针和社会效益。指出:《地理学报》起到了地理学研究与实践的“龙头”与“龙尾”效应,对地理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文内还分析了发挥双向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学术期刊出版总库所提供的《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地理科学进展》(简称“四地”期刊)创刊以来至2020年12月间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论文数据,采用Citespace可视化科学文献计量方法,对566篇文献的主题、引文和关键词等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系统梳理了农业与乡村地理学术论文所反映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历史热点、研究机构发展和发文作者分析。这些分析充分体现出了中国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目前的主要研究议题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农业地理、聚落与古村落、土地利用及其发展模式、乡村居民点及其空间格局、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乡村重构、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等主要研究议题是不同时期的研究聚焦点。从研究热度看大致经历了由以农业地理研究为主,转向农业地理与乡村聚落地理并驾齐驱,再到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研究3个阶段。其研究发展过程呈现出3大转向:① 由单一的农业地理和乡村聚落地理转向综合的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② 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格局研究转向区域城乡人地系统融合的过程、机制和影响研究;③ 由传统的调研统计、田野观测、数字模拟技术方法转向大数据、多源时空监测模拟和农业地理工程实践。乡村转型-城乡融合-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将成为未来城乡发展的大逻辑、新常态,也是未来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研究的重点和方向。主要研究议题方面有乡村地域类型、乡村功能转型、乡村空间重构、乡村聚落重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乡村发展的新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乡村弹性与可持续性发展、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城乡基础设施与服务统筹规划建设等。学科发展应注重综合研究,深化对农业与乡村发展新驱动力的认识,切实加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创新,借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